古街深巷二題

美哉!泉州中山

  我出生在泉州,半個世紀在泉州市區成長,記憶中孩提時代的中山路是“南北一條街”作為泉州一個重要象徵和標志。它自唐朝以來,雖多次整修,但仍曆經風雨洗禮,飽受歲月滄桑。
  40年前的泉州中山路,沒有現在被裝飾點綴得富麗堂皇,充滿濃郁的商業“氣味”,但它絕對是當時泉州僅有的一條壟斷性商業旺街,每一個簡易的木板門內陳舊的店鋪,雖然擺著並不多的商品,但每天依然迎迓絡繹不絕的人群,店主“小本”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似乎沒有現代人特有的精神壓力和“火藥味”極濃的商業打拼!
  從現代人的眼光看,當時的商品是“土”了一點,但既便宜又正宗,根本找不到假貨,老百姓在此購物時“直來爽去”,極少出現欺詐行為,因此,中山路無疑成了人們心馳神往的購物所在。
  如今的“老泉州人”一提起當年的中山路,猶如相會了昔日的夢中情人,眼睛為之一亮。徜徉中山路上,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發店、原為施琅後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秀才讀書的泮宮……有多少中山路古老的故事和傳統“老字號”便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叫人洗耳恭聽,回味無窮!
  “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泉州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筑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 改革開放40年,泉州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泉州中山路仍保留完好的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藝朮價值和學朮價值。 1996年,修葺一新後的中山路“老當益壯”,2001年,“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中山路上集聚了頗多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文化價值。中山路以它的多樣風姿展現著泉州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完整展示了泉州城市的歷史風貌,使老街區的歷史得以延續。它是一條世界公認的獨具魅力的千年古街,它已成為一種無形資產,具有不可估量的旅游價值。
  正如泉州市原副市長周焜民所言:“從北向南有泉山門、威遠樓、子城麗正門、留府埕、府文廟、天後宮……“中山路就像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鏈,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跡,走在這裡就像翻閱一本厚重的書籍,可以通讀古城的歷史。”
  泉州中山路憑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較高的藝朮價值和文物價值,2010年被列入第二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名錄。泉州市政府及有關部門以此為契機,已精心規划好它的未來,並於2004年3月底又投入資金改造中山路路面及地下排澇工程等,竣工後顯得比以前更廣闊、更整潔、更具有閩南建筑風韻。
  據悉,中山路還將在以後的日子裡,逐步建就大型停車場及其他相應的高檔配套設施,包括夜景工程等,千方百計地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商業底蘊,宣揚它的古老文明及考古價值,把它全面打造成薈萃泉州傳統“老字號”和現代“名優特產品”的“櫥窗”,向世人展示它獨一無二連排式“騎樓”的風釆與魅力!將來無疑成就泉州特色旅游、考古、休閑、購物步行一條街。讓古老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優秀旅游城市一路同行,大力弘揚、唱響“東亞文化之都”、“海絲古老文化”積澱和“光明之城”的主旋律,讓千年老街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再次成為新大泉州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西街印象

  作為一名“老泉州”人,對故鄉縱橫交錯的大街閭巷有著濃郁的情愫,尤其是飽經千年滄桑的西街,它承載著我兒時的記憶和斑斕的夢……
  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家住在東街菜巷內泉州三中學校宿舍,經常利用周末不上課的時間和小玩伴從菜巷出發,徒步沿著西邊巷一直走到桂壇巷,穿南俊巷至打錫巷再到中山路,經過鐘樓往西街走,抵達大開元寺內嬉戲、玩耍,一路上無拘無束,邊玩邊鬧。印象中,西街狹窄的路面上曾橫亙著十幾口居民食用的水井,並有看到沿街居民排隊打水的情景,當時路上汽車極少,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偶見馬車或手扶拖拉機駛過,周邊雖沒有什麼高樓大廈,老百姓穿衣戴帽也比較單調,一眼望去,就是灰、藍、黑一片又一片……那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夕社會的真實寫照,盡管老百姓生活過得清苦,但車水馬龍,一派繁榮的景象,每個人的臉上卻洋溢著愜意、幸福的微笑……
  西街,因佛教聖地大開元寺和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東西塔而備受世人關注;西街,也因有潤餅皮(菜)、上元丸、燒肉粽、面線糊、牛肉羹……眾多閩南經典特色小吃而令八方賓朋大飽口福、流連忘返。
  西街,一條流轉千年光陰的老街,曾象徵著泉州的繁榮,也折射出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繁衍生息、愛拼敢贏的動人故事;折射出閩南人市井古早味的風土人情及獨特地域生活軌跡……那古厝、古精致雕花的木格花窗、古井、古榕、紅磚、黛瓦、出磚入石建筑物及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英國長老會文高能籌建的基督教堂,枚不勝舉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依舊散發著濃郁、淳朴的古城味道,見證了東亞文化之都的實力和魅力……
  西街,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筑。當你漫步在西街,印象中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其實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成就一個活的建筑博物館。
  比如:五塔巷三十五號廖宅,二落五開間,保存完整。兩側櫸頭留有走廊,木窗為圓形結搆,頗具特色;會通巷五十八號嚴宅,三落三開間,檐牆有磚雕壁圖,有天井和雙櫸落三間張,面前堂建筑上磚下石,兩側磚壁各開設一個花漏窗,保存尚好。這些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閩南建設的絢爛瑰寶,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
  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時至今日,仍是復興西街與展示的亮點。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有著眾多的分支小巷,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每一條小巷都有自己的名稱和典故。據史載,西街孝感巷口有一座“孝感動天”牌坊,是明朝為表彰朱則文事母至孝事跡而立的牌坊。而裴巷,因巷口舊有“裴仙宮”得名。在元代,舊館驛,於巷內設有一座專供過往官員或信使住宿及更換馬的館舍。三朝巷是留正曆任三朝輔宰,故有“三朝元老”坊之稱。甲第巷,出了“溫陵甲第破天荒”的歐陽詹,至今歐陽詹歷史陳列室仍游人絡繹不絕。
  西街,還曾是泉州“老字號”的聚集地,“秋水軒”、“丹水堂”、“鵬山堂”、“保和堂”等一些名中草藥鋪不見了,但是,久負盛名的靈丹妙藥——治療廱疽疔癤的白塔疔瘡藥膏,在東南亞華僑及老泉州人的心中不會抹去。
  關於西街印象,再老的泉州人,也就百年光陰,人的生命有限,任憑記憶穿越漫漫時空隧道,清晰又模糊,模糊又清晰……我一直沉醉在這芳香的回憶裡,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全。改革開放四十年,西街濤聲依舊,容貌依然,誰又能唱盡西街千年的滄桑及前世今生的落寞與繁華?